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新闻详情

儿童美育,家长需要怎么做?

发表时间:2020-11-06 13:52

“家庭的审美氛围和感悟美的经历,更是儿童完善审美感悟的途径之一。”

张跃东

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小学美术教研员

北京市学科带头人

如今, 孩子的艺术素养培养越来越受家长关注。艺术素养表现于每个人的气质情操、 思维意识和人格品行等领域, 即在艺术领域体现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高艺术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唯有通过艺术领域长期的鉴赏、判断、表现、创作和评价等学习,才能获得切实的提高。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逐渐熏陶,渗入人生的过程。

儿童的艺术素养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培训,启蒙和强化的是敏锐的感知力、 丰富的想象力、 真实的鉴赏力和较高的艺术创作表现水平。

以美术学科为例, 美术素养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其中美术学科所独有的素养领域应该是: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众所周知美术属于视觉艺术范畴,只有看得到,才能感悟得到。看到、观察到是美术学习的先决条件, 也是视觉性感悟空间艺术的特性。

培育儿童的艺术素养需要从小起步, 家庭培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学校美育是基础教育课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育人点之一,校园美育也是人的一生中获取美育知识与技能的关键阶段。

当下的学校美育根据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出相应的学科,如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曲等,这样才便于设置相应的岗位,择优选择优秀的艺术学科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但是艺术领域的范畴是极为广泛的, 如广义的美术包含有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主要门类,以及民族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地域文化等,这些艺术形式还不能完全整合于美术的课程之中去。

此时, 更加迫切地需要家长能在学校美术课程的基础上,将美育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引导孩子综合认识各种艺术作品, 能更加全面地认知艺术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融会贯通, 达成艺术最终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 为提高人的精神和物质世界而服务。在儿童接受美育培养的阶段, 需要家长进行配合。比如,定期带领孩子走进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剧场等鉴赏艺术的场馆, 同孩子一起欣赏感悟艺术领域的作品,是家长的权利和职责。因为校园中的艺术课程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普及教育, 不能将社会生活中的所有艺术都展现在学生面前,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而家庭的审美氛围和感悟美的经历, 更是儿童完善审美感悟的途径之一。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培育,在实施美育的全过程中,都应该使学生处于身心愉悦的美好感受和体验里。艺术学习的目标之一,即我参与,我快乐。例如,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的性质强调愉悦性。如果艺术学习变为应试教育,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这样的美育将是令人恐惧的。使学生在接受美育过程中始终处于兴趣浓厚、 积极参与、 主动表现的状态中,也需要家长耐心去关注。


分享到:
我们拥有包括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留学教育、互联网教育、专家访谈及企业咨询服务等在内的综合性课程服务体系,欢迎联系咨询合作地址:广东省广州市XXX县XXX路XXX号      电话:020-000000      邮箱:xxx@.co.m
会员登录
登录
其他帐号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