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允漷:美育助力中国“强起来”发表时间:2022-01-10 15:41 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宣告,我国已经告别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发展阶段,正以豪迈的姿态逐步进入“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无疑,这一宣告极大地提振了全国人民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影响力。这里仅从美育的视角探讨如何助力中国“强起来”,以实现美育的育人与强国价值。 有实力,还要有审美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涉及那些比较显性的代表国家硬实力的“卡脖子”技术,也包括那些比较隐性的却同样重要的文化软实力,美感就属于此。这里我先与大家分享一件比较遗憾的事。我在上海已生活多年,整体感觉还是挺幸福的,我爱上海,但有一件事让我一直想不明白,那就是代表上海高度的三大标志性建筑:上海中心、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几乎全是外国专家设计的。最高的上海中心大厦采纳的是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龙形”方案;环球金融中心是日本森大厦株式会社设计的,设计师是美国的威廉·佩德森;金茂大厦是美国SOM设计事务所设计规划的,主创设计者是阿德里安·史密斯。与此相对照,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一些富丽堂皇却丑陋不堪的建筑……如果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大地上充斥着丑陋的建筑,而有创意的建筑却大多出自外国专家之手,中国能算强国吗?也许,他人会说,中国只是有钱而已!然而,光有钱,没有创意,没有美感,只是一个土豪。 说了那么多,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勤劳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历了70多年的奋斗,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让世界刮目相看。接下来,要实现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第二次飞跃,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广受关注的那些“卡脖子”技术之外,还应该包括国民的创意与美感素养! 因此,当我们处在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转折点时,对青少年进行创意与美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德国、日本、芬兰等国家成功的美育经验都说明了这一点:基础教育是创意与美感教育的关键期,18岁之前没有创意与美感,大概这辈子也不会有创意与美感。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美育在强国过程中的作用,借用120年前梁启超先生“少年强,则国强……”的表述,我们必须郑重呼吁:少年创,则国创;少年美,则国美。 全社会都要从教育方针的高度认识并落实美育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其实质是回答教育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最基本的问题。 2021年4月,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规范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的方向性、统领性、全局性,决定了全国各级各类教育主体都必须贯彻落实,认真执行。同理,作为教育方针的美育,要求我们必须将美育进行到底,真正做到全员、全程、全科推进审美教育。换句话说,美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事,更是全社会每一个人的事,也是所有家庭的事;不仅是通过艺术课程落实美育,而且是所有学科都要落实美育;不仅是艺术课时上要落实美育,而且是所有学时、学年、学段都要落实美育。凡有教育的地方,必有美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的美育体系,实现国民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摒弃“用不艺术的方式”学艺术 学校美育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犹如科学重视探究,让学生判断真假;道德强调践行,让学生识别善恶;美感倡导鉴赏,让学生明辨美丑。不同的课程承载着不同的育人功能,共同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 育人价值的落实有赖于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学校教育由于需要评价,要把宏观的培养目标细化为课程标准再到更加具体的教学目标,即将“想得到的美丽”变成“看得见的风景”,再具体化为“做得出的产品”,若没有这种目标具体化的过程,就无评价可言,这就要求开展美育评价不仅要“脚踏实地”,关注具体目标的达成,还一定要“仰望星空”,对标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与培养目标。不然,我们一直会在孤立、琐碎的知识技能间忙碌着。学校美育要想提高实效性,必须摆脱这种“整天忙得要死,最后碌碌无为”的学习状态,要让艺术课程核心素养成为学校美育教学评的灵魂。 我们不能将美育单纯理解为音乐、美术或艺术等科目的教育,也不能将之局限为艺术知识或技能的教育,更不能将之理解为只是艺术教师参与的教育。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总课时占比9%-11%,放在国际范围内比较属于适中。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课时得不到很好落实,我们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全国约有15%的班级没有上足艺术课程的课时,约4%的班级没有开设艺术类课程,其中最严重的一个省,甚至有超过40%的班级没有开设艺术类课程。因此,学校美育首先要利用好艺术类课程这一主阵地,真正让艺术类课程发挥出应有的育人价值。同时,学校美育的内容不能局限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艺术课程上,还应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所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的美育资源。 在艺术学习方式上,一定要坚持目的与手段的一致,倡导“用美的或优雅的方式”学习艺术,摒弃那些“用不艺术的方式”学艺术的做法,避免培养出“有艺无德”的人。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语言美、行为美、形象美、心灵美的新时代青少年。 少年美,则国美;国美,则国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