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荐|美育就是培养孩子的“魅力”!发表时间:2022-04-06 14:07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发布后,我遇到不少家长朋友对文件的精神不太接受,认为在已经够累的学校各科学习的重压下,再增加“小三门”(体、音、美)的学习,会妨碍孩子在“主业”上的发展。 对此,我想站在家长的视角上说说我的看法: 教育成败的观测点不在高考,而在入职10年后所在的位置。也就是看他在大约35岁左右时,在社会生活中是处于上升态势,还是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研究表明,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保持长久上升态势的人,往往具有以下品性,我把它概括为“有三力”:有能力、有魄力、有魅力。 有能力,在工作中表现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魄力,在工作中表现为:勇于抓机会,敢于决策,有组织驾控力。 有魅力,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社交魅力,良好的社群关系,遵守社会规则,顾及他人感受;审美魅力,衣着整洁,言谈举止文雅,热爱生活。 对标未来社会生活所需,显然后“两力”是当下学校教育欠缺的。这就需要家庭教育、课外教育来补充,我们呼吁在基础教育中能够提供专业、系统的对后“两力”的培养,实现“全素质教育”。加强与改进学校美育,落到孩子身上,其实就是培养孩子的“魅力”。 1.考出高分不是关键 考试是教育成效的评价环节,任何教育都需要考试。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 被人们诟病的应试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考试,而是只学考试内容,考试只为高分。这一点与学琴只练考级曲目是一样。花一年时间练几首考级曲目,不涉猎更多作品,不学习音乐文化,这是美育中的应试教育。 呼吁素质教育的初衷,不是取消考试,更不是不学习基础学科知识,而是希望我们的教育内容,能够培养孩子完整的素质结构,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生活更幸福,比如热爱艺术、热爱美,提高幸福体验感;更有获得感,比如在工作岗位上可以胜任愉快地驾驭工作,取得更多、更多大成就,同事关系和谐。 对标社会生活需要,我们存在的问题就很清楚了,教育改革的出路也清楚了——那就是要进行素质教育改革。这项改革的实质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改革教育的内容结构,培养学生完善的素质结构——即落实核心素养的内容要求。 期待学校、教师能够在教育结构中包含这样的理念:在培养考试能力的同时,培养孩子未来生活所需的“魅力”,提升孩子未来工作所需的“魄力”!能否实现这些微调,关键不在教育硬件的条件,而在于教育者意识的引导与身体力行的榜样作用。 而要获得这些良好的教育结果,还要在教育的过程中,遵循学习的规律,培养良好的学习动力状态——不仅要成绩好,而且要爱学习,而且要培养人终身热爱学习的品质。这就是我要谈的素质教育改革的第二个方面: 改革教育的手段、教学态度,培养孩子爱学习的品质——即推进与落实快乐教育。 2.教育的最大失败,是导致孩子不爱学习 快乐教育,不是只快乐不教育,而是让教育过程本身充满了快乐!它是依据知识、技能的心理建构规律来教学;它是依据人类行为的需要动机原理,让教育的过程包含受教育者多种需要满足的反馈,来提升学习者的动机水平,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的目的。 快乐教育不一定能够带来成功,但是痛苦的学习,则会扼杀学习动力——这是成材的杀手。多少有天赋的孩子因过重的压力丧失学习热情! 那些在“痛苦”教育下仍能成材的孩子,是因为他们其他因素指标(特别是天赋)太优良,他们是“幸存者”,他们的天赋不可复制。 在我看来,教育最大的失败,不是学非所用,也不是应试教育导致孩子素质不完整、丧失创新力……教育最大的失败,是导致孩子不爱学习!孩子不爱学习,是一生的损失;孩子不爱学习,就是输在起跑线。人生是长跑,在起跑线上,比的不是距离、不是速度,而是谁爱跑,谁有跑的技巧,谁有长跑的策略。家长想让孩子成材,害怕孩子落后没有错;老师、学校想让成绩好、升学率高的想法没有错;但是,许多人的方法、路径错了。 对标35岁左右人才的社会发展态势,高考时18岁,还在长跑的中程,很多学生考试完就把书撕了;上了大学旷课,上课看手机,躺在床上刷屏、追剧……高校学风差,与孩子从小学、中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已经厌学有直接关系。 如果一个孩子热爱学习,我们还用担心他的学习成绩吗?注重学习过程的品质,而不是考试结果的得分,才是符合学习成长规律的教育管理。反之,把成绩、排名、升学率作为指标,则有可能培养出“只爱成绩,不爱学习;只爱学位、不爱学问”的学生。 3.要防止将知识和技能当作审美 考试是非常有效的教育调控“指挥棒”,将艺术素质测评纳入中考项目,将对国民审美素质基础教育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既是孩子的福音,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喜讯。但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考试这个指挥棒,需要深入分析与扎实研究。 我们要防止审美素质的考核成为新一轮应试考试的负担,防止审美教育落入新一轮应试教育的误区。审美的核心是感性的素质。与理性的素质不同,它是以人的感觉能力、知觉能力为基础,以体验美、表现美能力为目标的身心能力;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要考核的是与审美体验与审美表现能力为核心的感觉能力、知觉能力,以及对审美体验与审美表现有支撑作用的必要的乐理与艺术文化、历史的知识。 我们要防止的是将知识与技能当作审美能力,将机械记忆性知识(包括主题音调识别、曲名与作曲家名对应记忆)当作审美能力。 而要做到“不跑偏”,就要有以下扎实的工作: 一、充分了解艺术审美素质的结构是什么。二、了解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在各学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的是,评测的水平应该与学校教育的水平挂钩,评测内容不能超出学校教育水平;三、要设计以审美体验与审美表现为核心的科学评测指标体系。 艺术教育迎来了大发展的好时机,期待每一个在教育领域辛苦耕耘的人,共同发现问题,与时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