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中小学美育工作的策略有哪些?发表时间:2022-03-30 14:18 中小学美育工作的开展可以更好地促进正确审美素养的培养,甚至可以达到以美树德、以美增智、以美强体、以美助劳的效果,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中小学美育工作异化的矫正策略 中小学校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就一定要在美育工作上加把劲,补齐美育短板。从现代学校教育的角度看,“五育融合”目标要求下的学校美育要将“美的元素”融入课程体系中,以课程为载体、以校园为环境,挖掘美的内在价值,最终指向“美”在个体认知上的与感知上的深化。针对于中小学美育工作的异化表征,中小学美育工作的开展可以从美育融合、美育衔接、美育评价三个方面入手。 (一)推动审美的生活化 中小学要深刻认识美育的科学内涵,在美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帮助教育者、受教育者对美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认识,建立符合时代特征的美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开展创新、开放、包容的美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美树德、以美增智、以美强体、以美助劳,最终实现五育并举,达到五育融合,促进中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首先学校要明确认识到美育的全学科渗透地位。在教学上,推动美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形成互相链接的知识网络体系,让美育渗透到基础教育学校课程体系中。美育的多学科属性可以帮助其他学科教学更加丰富生动,比如:在语文的学习中增添对于当地传统文化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及普及,既培养了学生审美素养,又扩宽了教学思路。丰富课程内容,增添课程乐趣。 美育教师也要摆脱美育课程教学僵化的困境,结合多学科知识作为学习背景,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美育教学。其次美育的目标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美育不止要体现在学科上,更要体现在学生生活中。学校要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学校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环境的建设中,通过学校文化活动缓解学业压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校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审美素养,参加艺术活动、参观艺术展览、美术展、合唱会、认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学校帮助学生认识到美育的价值,将美育渗透到校园生活、校外生活,最终实现学生的审美生活化。 要实现学生审美生活化仅靠学校是不够的,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的合作与重视,学校、社会、家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美育环境,如生活中,学生只有认识到花草的美,才不会随意的践踏草坪或者采摘花草,由此也就实现了以美树德的理念。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实现美育的渗透性、实践性的目的。 (二)建立多维的学校美育体系 中学校美育工作的开展要改变形式化的现状,就要做到各级学校上下一盘棋,真抓实干,将美育工作落到实处。中小学应当合作互助构建全面立体的现代化美育体系。一方面,构建纵向衔接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实现美育教材、课程、活动一体化建设。另一方面,中小学学校之间应当建立横向互助帮扶机制,建立多元的美育教学互助体系。在构建现代化美育体系的中小学美育工作应当从点到面,抓住细节,从学校管理、校园环境到教师的教与学都要关注。 一方面,学校要注重中小学美育课程的纵向衔接,以保证中小学学生美育的连续性。首先中小学美育教材的编写和美育课程的设置要符合中小学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中小学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美育本身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进行教材的补充和课程的设计,增加美育课程的内容,课堂教学融合其他学科内容,帮助学生疏通学科壁垒,构建全面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部分艺体特色学校还可以因校制宜进行美育教材的补充、美育课程的设计,给教师和学生们发散创新思维、锻炼自我的机会。 要注意的是学校补充的课堂内容在保持自身的创新性和独特性的也要保证与规定教材的紧密联系。美育衔接上美育工作不能只体现在美育课程的创新,还要体现学生校园生活中,校园环境、班级文化,各项美育工作不可分割,不能流于表面,灵活开展美育工作,坚决落实美育工作,多种措施结合,推动美育工作顺利开展。 另一方面,中小学学校之间可以建立横向互助帮扶机制,建立多元的美育教学互助帮扶体系。校校帮扶互助体系指城镇校际合作、城乡学校教师资源共享、高校对中小学进行美育浸润行动等。城际中小学各学校要加强沟通,交流教学心得;重视对美育教师进行专门性、针对性的培训,保证职前职后培训落到实处,并保证职前职后培训的前后衔接,尤其是乡村学校要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工作的全科教师或兼职教师。可以安排优秀美育教师采取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共享优质资源,补齐师资和资源短板;城乡之间也可以通过教师资源的流动来缓解教学压力。 (三)美育评价创新灵活化、创新化 美育进入中考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压力负担,而是强调要重视中小学美育工作,最终目的重视学生良好审美的培养。2016年初,中央美术学院破天荒地以一道“棒棒糖”考题在艺术界掀起波澜,考生通过品尝棒棒糖的味道进行画作设计,题目考察了考生是否具备创新思维和艺术敏锐性,而不再是重技法的考察,只有熟练的掌握专业理论技法才能更好的承载学生的创造力。部分高中开始重视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而不是单一技能技法的培养。 |